全球极地科研领域正在掀起一场能源革命。中国极地研究专家、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教授日前透露,随着中国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正式投运,以及《南极清洁能源发展路线图》的发布实施,人类南极科考活动正加速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南极地区的能源转型已成为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环保展了解到,中国作为南极科研的重要参与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系统的极地清洁能源发展计划。2023年,由孙宏斌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在秦岭站建成了新能源占比超60%的混合供电系统,开创了极地科考能源利用的新模式。
"中国在极地清洁能源领域的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金禮東博士评价道。他指出,虽然南极极端环境给新能源应用带来巨大挑战,但秦岭站的成功实践为全球极地科考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家介绍,南极新能源系统建设需要攻克四大核心技术难题:首先是极端环境适应性技术,包括抗低温、抗强风的发电装备研发;其次是智能调控技术,要建立精准的能源预测和管理系统;第三是远程运维技术,需开发智能化监测和维修手段;最后是新型能源探索,要研究适合南极特点的能源利用方式。
"与传统科考站相比,新能源系统不仅能显著降低碳排放,更能减少对远距离燃料补给的依赖。"专家强调。国际环保展了解到,目前,科研团队正在重点突破风机防覆冰、光伏板低温运行、氢能存储等关键技术,同时探索多能互补的优化配置方案。
金禮東博士认为,中国提出的到2035年新建科考站清洁能源占比达80%以上的目标切实可行。他指出:"南极特殊的环境条件虽然增加了技术难度,但也为清洁能源创新提供了独特的试验场。这些技术的突破将惠及全球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推进自主技术研发的同时,也积极倡导国际合作与经验共享。这种开放态度获得了国际科研同行的广泛认可。专家预测,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持续突破,南极科考将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真正的绿色科研。这一转变不仅将提升科考效率,更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