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快速增长,在 2007 至 2016 年间我国 gdp 年复合增长率为 11.91%。根据国际先例,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各级政府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将重于强调经济增长;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并围绕这一目标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总体部署;而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全球排名第二的地位,这也是“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的背景所在。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 17 万亿,是“十二五”的 3 倍以上。“十三五”期间,社会投资的大幅增长将带动包括水生态修复在内的整个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以发达国家经历来看,以人为干预叠加自然修复方式实现稳定、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目前国际治理富营养水的较好方案。如太和水采用的“食藻虫引导富营养水修复技术”解决了生物法实施中所面临的效果相对较缓、运用面相对狭窄的弊端;特别在蓝绿藻爆发期间——改良、培育的食藻虫是目前已产业化、能有效对抗并杀灭成团蓝绿藻的自然物种。所采用的生物治理富营养化水源技术已被大量成功案例所验证,良好的成本控制、治理后水体活性效果及更好构建水生态循环的理念,使得太和水已成为目前行业专业公司中技术的重要领头人与引导者之一。
水环境生态修复与构建是通过塑造、完善水体的“生命”基础,形成一个完 善的生态循环;其多样性的生物群体、流畅物质/能量循环将大幅提升水质活性, 进而可有效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其中业务重点首先在于形成、完善以植物 体系为核心的生物系统,而要形成、完善植物体系则需为植物(特别沉水植物) 生长提供必要的基础——水体的必要透明度是植物实现光合作用的基础,植物持 续生存能力及面临富营养水的抗污能力是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保证,因此行业内 企业一般围绕提升水体透明度和植物体系有效性进行对应技术研发,以适应各实 施项目的需求;此外,搭建适应当地气候、生物特点的生物循环是实现水生态建 设持续、有效的重要保证。
我国从事水环境生态治理的企业具有差异性。部分起源于园林绿化的公司对 陆生植物性能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其业务过程中常采用大型木本植物、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逐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以达到消除、降低藻类生长基础的目的; 其业务过程能绕开水体透明度提升的过程,但业务也面临成本相对较高,植物光 合作用对水体中营养物质去除较慢、水下生态系统需要较长时期恢复的不利之 处。
专业公司主要以“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为业务基础,其主要构建以沉水 植物体系为核心的水下生态系统,实现良好的水体的生态修复。为满足沉水植物 光合作用的基础,各企业又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其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 企业采用了相对成熟的污水处理厂技术,以抗(营养)盐、除(蓝绿)藻等物理、 化学的方式实现水体透明度提升;另一类企业采用国际较为推崇的生物方式,如 微生物、浮游动物等方法,以实现水体透明度。
值得一提,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均采用的是以植物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恢复水生植物体系”→“构建水下动物群落”→“生态平衡控制”以构建、实现水体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技术特点的核心在于:通过打造水体生态的平衡,建立水生态参与者——生产者(水生植物)、消费者(水生动物、浮游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物质、能量循环与平衡。根据水环境生态治理过程,各主要技术可细分为:水环境修复技术、水生植物选培技术和生态控制技术等 3 个方面(如下)。
(1)水环境修复的主要技术
①技术特点
水环境修复是构建水生态循环的重要前置条件,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 生态构建难度。不同业务起源公司,对水环境修复的方式各有差异;在相应的技 术环节可分为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两大类,主要对应水体净化的地理位置差异。 其中,异位修复主要多起源于水利系统为背景的公司,其依据多年调水经验、借 助大量清洁水源稀释污染水体,从而起到加强污染物的疏散、水体净化和污染物 输出效果。但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流域治理”等绿色发展基调下,该方式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原位修复的技术可细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操纵法,以及综合运用的生物膜法。各种修复方式的主要特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