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龙应台说过,看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有许多城市只要一下暴雨就会自动切换成“看海”模式。光鲜亮丽的大城市,在暴雨之下,如同狼狈不堪的落汤鸡。
城市排水显然已经不是某一个城市的问题,它是中国城市集体面对的现代性难题。城市排水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缺陷累积而成的系统危机。一个下水道,几乎是中国城市病的缩影。
在极端天气,蓄水层满了以后,雨水通过的溢流口再进到市政管网,传统我们都是通过排水井,快排,这些传统的市政排水工程存在的常见问题有:
· 为满足瞬间排水要求,过分依赖管道工程;
· 工程浩大、维护成本高且可持续性差;
· 雨水被排掉、地下水得不补充、雨水资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 管网老化,排水坡度小,水流不畅、淤积严重;
· 泵房设备老化、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小;
· 缺乏统一管理,管道私接、乱接现象严重,污水收集率低。
为缓解城市排水系统所存在的问题,2015年《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这一管理策略通过绿色生态的城市建设,实现在雨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弹性应对气候变化并改善城市水生态。
传统的市政排水系统的核心理念是快干快排,这种方式虽然在城市暴雨强度大的时候排放效率较高,但是对城市紧缺水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毫无益处,所以,海绵城市需要从传统的管道集中速排模式,转向了生态化和可持续的雨洪管理,这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目标之一。
市政工程“海绵化”改造并不是将灰色设施推倒重来、也不是用“绿色设施”代替“灰色设施”,而是致力于结合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将雨污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协调运作,最大程度发挥城市自身的排水和用水功能。
下面这些具体措施可以实现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
一、排水系统改造
(1)提高排水管道标准,进行雨水管网、泵站提标改造
雨水管网改造主要表现为加大管径;泵站泵房提标改造表现为实现智能控制、恒压供水,节能降耗,满足供水要求,保障水压稳定。
(2)增设雨水泄洪通道
将雨水管网管径增大后,排入江河湖海等各种“海绵”水体中的水量将会增多,所以应当增设一些雨水泄洪通道。
二、道路生态化改造
城市市政工程排水的主要集水区在于道路,所以通过打造道路周边的生物滞留设施,可以多而全地将雨水引入排水系统。
以下是几种改造方式:
(1)雨水蓄渗塘和雨水收集池
在雨水终端排放水体之前对其进行调蓄和渗滤处理,既可满足道路排水功能需求,又可解决初期雨水道路径流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
(2)生态植草沟与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在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下凹式绿地透水性能良好,建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
(3)绿化缓冲带与生态护坡
对城市道路、公路等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大量裸露边坡现象,采取工程措施,对裸露边坡进行工程防护与生态化处理,从而达到防止边坡破坏、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没话环境的目的。
从前只有灰色设施,钢筋混凝土的设施,占用场地并进行工程性的建造,建造成本非常高。但是海绵城市建设更多的是让自然做功,不是完全用灰色设施来缓解问题。改造城市,镶嵌绿色,把海绵城市的元素融进去,这不仅没有增加很大的投资成本,并且更多的体现了生态社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