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是指依靠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治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止次生污染并防止次生损害,使土壤生态结构与功能得以改善的过程。
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土壤功能及其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一般来说,只有当土壤中收容的各类污染物过多,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进而在卫生学上和流行病学上产生了有害的影响才表明土壤受到了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受污染的土壤会渗出污染物,地下水也会受到次生污染。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很多,如工业污泥、农用垃圾的堆放、大气污染物沉降,含重金属的矿质化肥、农药以及化学药品的过量使用等。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会对其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主要特点如下:
(1)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其污染物质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慢性危害,不易被人察觉;
(2)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具有累积性,其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易迁移、扩散和稀释,进而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
(3)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如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不可逆转,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降解;
(4)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治理难度高、花费大。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很难通过稀释作用和净化作用消除,普通的治理技术见效慢、周期长且成本较高。
根据治理场地的污染来源分类,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类型可以分为工业场地修复、农用地修复和矿山修复。
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质量较差,工矿业废弃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根据 2014 年 4 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土壤总污染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1.2%、2.3%、1.5%和 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从污染分布情况看,长江三角区域、珠江三角区域、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的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的土壤重金属超标情况较为严重。
由于我国严峻的土壤污染情况,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巨大。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我国目前待修复工业污染场地有 30-50 万块,按照约 300 万/块的修复价格,仅工业场地修复的市场规模就高达 1.5 万亿元。除此之外,我国还有 220万公顷的矿山污染地块和 3.93 亿亩的污染耕地待修复,若以完成目前全部污染地块的修复进行估计,土壤污染治理行业市场空间将超过 7 万亿元。
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 年 5 月)(下文简称《土十条》)发布之后,各级政府制定了缜密的土壤修复工作计划,并成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仅以中央财政调拨的土壤污染治理专项基金为例,根据《国务院关于财政生态环保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 195亿元,用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土壤污染先行示范区建设及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应用试点等工作。中央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带动了地方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对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的投入。 在政府的大力投资之下,土壤修复项目数量逐年增加,行业资金来源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土壤修复治理项目是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根据中国采购与招标网数据显示,2013 年以来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度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3-2019 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中工业污染场地市场规模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