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6日,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推进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融资的通知》。据悉,双方已经签署《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共同推进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融资合作备忘录》。
通知明确,以贯彻落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保专项规划等为重点,以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为基础,加快推动实施重大项目和绿色产业促进、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
在中央项目库中补充建立金融支持生态环保项目储备库,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等重大项目,以及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生态补偿、“无废城市”建设等试点项目的储备与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将给予优先开展尽职调查、优先进行审查审批、优先安排贷款投放、优先给予优惠利率、优先给予延长贷款期限等优惠信贷政策支持。
1、当“烧钱”的环保项目遇到绿色金融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斐然。“十四五”将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节点,也将在踩准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拐点的进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生态环保工程的建设力度不松懈,补短板的进程再提速,环境执法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得以巩固,这些都是当下的重点工作。鉴于环保工程项目普遍“烧钱”的属性,加大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社会资本支持越来越受关注。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绿色金融,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只是火爆“出圈”也就是这两年的工夫,自2020年起一路顺风起飞,2021年以来更是成为了各类新闻的“座上宾”。这与碳中和债券密集上市,多路资本争相认购不无关系。
同花顺数据显示,2月7日至3月16日,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市场上发行了21只碳中和债券,合计规模高达230多亿元。近期,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国电投等能源央企同样成为了碳中和绿色债券发行主力军,截至4月初统计规模已达260多亿。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3月发布了《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这是我国首个碳中和债券文件,利好信号一触即发。相关金融债券机构普遍认为,绿债市场已经迎来了黄金期,预计今年绿色债券市场将撬动高达8000亿的资本。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更是公开表示,未来30年内,“碳中和”预计将带来180万亿+的绿色金融投资。
2、三要素齐备,只等一座“桥”
资本赋能有多快,看看碳中和债券出圈的速度就知道了。“金融+环保”的组合威力有多大,看看蚂蚁集团宣布的碳中和目标,看看红杉中国与远景科技集团成立的100亿碳中和技术基金……
零排放、低碳转型,理想状态下的政策利好、金融支持、市场需求三要素齐备,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供需实现高效匹配、精准匹配。目前,除了少数资本雄厚的企业会延伸污染治理业务,更常态化的模式仍是“企业+”,无论是与环保企业的,还是相关科研机构院校的。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这种模式存在的根本逻辑。不过,想在约6万家(数据来源于“天眼查”)在册生态环境保护企业中获得匹配的服务,说是“大海捞针”也不为过。
世环会【国际环保展】,一个打破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困局的环境综合治理平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就在于此吗?精筛细选头部环境企业,如杜邦、苏伊士、景津、abb、聚光科技、南方泵业等,广邀政府/行业协会、市政、工程公司、行业终端用户,10多年来充分发挥了桥梁作用。 金融支撑,让环保项目基建速度跟上生态环境保护愿景,提高环保项目“身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未来画卷,相信也不会辜负源源不断的环保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