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件,在当今我国的污染治理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一些工厂废水排放仍未实现零排放,这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活动。
近几年,废水零排放相关技术和工艺在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冶金、焦化、造纸、印染、电镀、有色、稀土、垃圾渗滤液等行业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及应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寻求工程建设投入更少、处理效果更好、工艺稳定性更强、运行费用更低的废水零排放工艺,同时,解决分盐资源化利用问题、探究合理的杂盐无害化处理处置工艺,已成为技术提供方和应用方共同面临的迫切需求。
零排放水处理技术虽然只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造纸等行业,正在不动声色地引领着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实现零排放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源头废水减量和内部废水消纳来实现;二是通过对末端废水进行零排放处理来实现。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的结合。但由于废水零排放项目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导致只有少数企业引入了废水零排放相关技术,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观望阶段。除了成本高的制约,技术难度也是最关键的限制因素之一。
首先,污水处理设计与主体工艺设计通常不是由同一个单位完成的,设计工作相互脱节,没有做到无缝对接。而对于一个近零排放项目,污水处理系统与主体生产装置之间应高度关联耦合。用水点、产污点、中水回用点以及污水收集处理与回用之间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污水处理和主体工艺设计之间统筹考虑、同步设计,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近零排放。
其次,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上普遍存在问题。煤制气(鲁奇炉或英国液态排渣鲁奇气化炉)、煤制油(直接液化)和煤制兰炭项目一般会产生含高浓度酚氨的有毒污水,传统的简单预处理+生化处理工艺往往难以稳定有效地运行。即使后续的膜处理和蒸发除盐配套完备,也难以实现近零排放。其中一个突出的技术问题就是缺乏必要的预处理。
再次,目前污水处理工艺往往存在技术碎片化、集成度不高的问题。现有煤化工项目存在多个单位分段实施,各单元技术之间存在匹配度差、难以有效衔接和集成度低的现象。有的企业清污分流、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不到位,重视末端处理,忽略过程节水。
在对环境污染的整治中,实现工厂废水零排放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实现工厂废水的零排放不仅仅有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同时对农业、养殖业等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实现”废水零排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实现”零排放”的技术主要包括反渗透膜双膜法和edr技术,主要材料是纳米级的反渗透膜,基于此,我国基于膜法的”废水零排放”技术将继续向着绿色、资源化、高效、低能耗的方向发展,未来将延伸至更多的废水排放行业。
展望未来,零排放技术的市场热度至少在短期内仍将持续。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将进一步增强零排放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处理成本,提升资源化率。相对而言,彻底解决零排放结晶盐的出路显得更为迫切。只要朝着废水“零排放”的方向不断研究和探索,坚信不用多久国内的工业废水项目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