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如果不及时对污泥进行处理,会造成二次污染。随着对污泥处理的重视,人们提出了治水先清淤。但是污泥处理无疑大大增加了水体环境修复的成本。譬如重金属含量高的淤泥从河道底清理出来之后成为危险固体废弃物,一是处理技术难度大,二是堆放大量的污泥需要场地,增加了成本。再者,清淤会影响水中动植物的正常栖息。
那么是否可以不用清淤也能治理污泥呢?在雄安新区入白洋淀大清河尾水渠辛庄段开展的“饮用水水源地协同超净化水土共治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告诉了我们答案。白洋淀水系由坑、塘、淀和河相结合组成,水体受工业、农业和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影响污染,水质类别普遍为劣v类水质。经检测,原水水质参数化学需氧量(cod)为74mg/l,氨氮(nh3-n)为14.1 mg/l,总氮(tn)为19.2 mg/l,总磷(tp)为1.43 mg/l。该项目选取大清河尾水渠辛庄村段为项目设备放置点,以水体化学指标变化为依据调整设备参数进行水体治理。根据实际工况选取9个点位进行化学指标自行检测,并抽取其中4个点位第三方水质检测公司进行检测。
该项目在安装了协同超净化设备对水体进行处理一个月后在w1设备东200米、w2桥西200米距设备350米左右、w3设备东517米、w4设备东2.1公里进行现场采样分析,cod去除率达78%以上,nh3-n去除率达99%以上,tn去除率达96%以上,tp去除率达97%以上,水质指标达到地表ⅲ类。
这项无需清淤,又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治理效果的水土共治技术到底是何方神圣?协同超净化水土共治技术是区域性整体环境提升技术,可以快速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激活水体活性,消解水体和底泥中大部分污染物,恢复水体自净功能、改善大流域生态环境。协同超净化一体化装置以纳米金刚石材料为核心,利用电场驱动负亲和能电子,使水中络合物离散形成纳米点,高效利用太阳光清洁能源降解水体中污染物,有效修复大流域生态系统。
水土共治我们简单地理解就是泥水共治,相较于传统的治水先清淤,实际操作起来会不会更复杂更困难呢?成本又当如何?协同超净化一体化装置不需要大型土建构筑物,系统安装维护简单。装置的工作影响模式是立体的,在半径500米的项目范围内均可产生影响。对于坑塘、断头浜、封闭水塘、流动河流等工况,只需确定在装置影响范围内,通过两组以上装置(最合理布局)的协同作用,即可实现既定的治理目标。通过多组系统的组装,即可实现大流域的水环境整治。
协同超净化一体化装置
正常情况下,每组装置的装机功率在300w,装置自身的运行费较低。每组装置的生产成本根据装备型号的不同差异较大,每组装置成本在100万—1000万之间。由于此技术可一并降解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因此无需支付高昂的清淤费用。结合具体项目分析,在30万m2以上的湖泊,或者5km以上的河道项目中,项目的治理费用比传统工艺路线低10%—30%。
此外,水土共治技术无需添加药剂或菌种,无二次污染,真正实现了原位修复。同时,相较于其他治理方式(如投放菌种)在较低温度下基本无效,协同超净化一体化装置运行不受气温的影响,在零度以下系统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通过协同超净化水土共治技术治理改善水体环境后,水体和底泥中的自生土著微生物会逐渐恢复,重新构建生物链,恢复生态环境。在无大量外源性污染的前提下,无需生态治理配合也能长期保持水质清澈,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